初冬的太阳暖暖地照在彝族山寨茶马古道驿站锅底塘,蓝天下,成群的山羊、绵羊在草地上悠然吃草。彝族老人、共产党员沙玉中家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迎来他的老朋友:“朋友,你来了,欢迎,欢迎,快到屋里坐!”沙玉忠忙着招呼维西县委书记格桑纳杰,“你每年都来看望我们,太感谢了!”
朋友相见,一杯清茶,几个烧洋芋,格外亲热。格桑纳杰对沙玉中说:“老沙,看到你们锅底塘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我很高兴!今后,你们还有什么打算?”
老沙打开了话闸子:“精准扶贫5年来我们锅底塘的变化我有四个想不到,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要是晚投生20年就好了。”紧接着,老沙讲了“四个想不到”:
想不到我们能从“三年富”到“百世富”
过去,我们锅底塘看山吃山,刀耕火种,种一山坡收一箩箩,缺吃少穿。有这样一句话:“汉人搬家三年穷,彝族搬家三年富。”为什么这样说呢?开火山的头三年土地肥沃,荞子、燕麦、洋芋收成好,但三年后,土地贫瘠了,收成少了,需要搬家了。我们这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正赶上砍木头、卖木头的时候,我们的生活靠砍木头维持。10多年前,我到普达措国家公园玩,看到那里茂密的冷杉树,我心里很难过。
我想,要是我们的原始森林继续存在就好了。现在,我们老了,我们锅底塘人从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护林员,从篱笆桩房搬进了安居房,过上了定居生活,实现从“富三年到富百世”的转变。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社的沙德军是锅底塘一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今年,政府实施退牧还草项目,他们一家四口人参加种草,大概算一下,他们家光是这项收入就达到13000多元。加上中药材、养牛养羊和生态护林员的收入,他们家的收入要比去年增加9100多元。我们锅底塘没有闲人,年轻人种药材的种药材,外出务工的务工,做生意的做生意,大家都很忙,而且忙得很开心!
想不到我们这里能通路通电通自来水
前几年,一位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给我算了一笔账:“你们这项输电线路建设工程投资很大,如果用所收的电费来算的话,60年也抵不上投资。”
我对这位技术人员说:“我们世世代代靠明子火把照明,靠烧柴火取暖,过着很原始的生活。现在安逸了,照明、做饭、取暖、洗衣服、加工农特产品等全用上了电。”
我们锅底塘海拔3300米,离保和镇永春村委会所在地40多公里。以前,由于山高路远,我们这里几乎与世隔绝,很少有人来我们这里。没有公路的痛苦,我们尝够了,“小病拖、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是对我们这里的真实写照,有的重病患者抬到半路就永远闭上眼睛了。如今安逸了,公路通到家门口,通组水泥路建设工程即将完工。听交通局的同志讲,我们通组公路投资近600万元。这么大的投入,放在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
水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我们饱受饮用水困难之苦。我年轻的时候,我们锅底塘群众吃水要用木桶去河边背,后来,用了塑料桶,我们就用塑料桶到河边去背,很累、很费时间,而且不卫生,不安全。
前几年,我们锅底塘实施了安全饮水,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告别了背水吃的历史。从背水吃到用上自来水,我们没有出一分钱,全部是党委、政府投资建设的。
想不到我们这里能有“千里眼顺风耳”
我们彝族民间文化中有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听起来很稀奇。就是在精准扶贫以前,我们看到城里人用上移动电话和宽带,我们心里痒痒的。
这几年,“千里眼、顺风耳”的传说在我们锅底塘成了现实,小伙子、小姑娘用上了智能手机,淘宝、做买卖用智能手机,我们年纪大的也用上了智能手机,我通知开会很方便,只用在微信群里发消息就行了。我们锅底塘家家有了大彩电,我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国家的大事情,我第一时间就知道。
想不到我们这里的娃娃“拿着工资”上学堂
像我们这辈人几乎都没有读过书,更不要说上中学、读大学了。我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头。如果时光倒退20年,我们这辈人就享福了。你看看,现在的娃娃多安逸,小学到高中上学都“拿工资”,家里不用花钱。这几年来,我们锅底塘群众更加重视教育,小学到高中阶段没有一个辍学生;能考上大学的娃娃一个没有辍学的。我们锅底塘形成一个好风气:户与户之间比哪家的娃娃读书成器;形成一个传统:哪家娃娃考上大学,全村人就拼钱资助。这几年,我们锅底塘高中毕业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有4个,读技术学校找到工作岗位的有5个。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后,我们锅底塘通过读书走出去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这里的土地、草山等资源将流转到能人手里,发展旅游业和特色种养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