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288481X/202200344
文  号
来 源
县发展和改革局
公开日期
2022-10-25
关于对县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持续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全面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2-10-25 10:51     浏览次数:1292   
字体:[ ]
打印

蔡茂森委员:

十分感谢你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支持。你在县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持续关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全面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案,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政策性最强的“头号工程”。近年来,我县坚决贯彻上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落实国家、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决策部署,在各级的支持指导下全面完成了县城安置区(康恩家园)搬迁任务,安置863户3159人(建档立卡622户2254人,同步241户905人)涉及永春乡、攀天阁乡、维登乡、白济汛乡、康普乡、巴迪乡等六个乡镇27个行政村。

一、康恩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情况

(一)安置区后续产业就业扶持情况就业培训情况,康恩家园安置点有劳动力搬迁户817户,有劳动力人数1911人,共开展技能培训4次,培训人数295人;务工情况,省外就业112人,省内县外就业58人,扶贫车间带动就业75人;公益岗位就业情况,护林员590人,乡村保洁员17人,人社协理员3人,城镇公益性岗位73人,自主创业72人,自主就业1156人。后续产业扶持6个项目,总计投入产业扶持资金690万元,带动易地扶贫搬迁户292户,户均收益1200元。

(二)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情况。民政救助情况,城乡低保享受483户,1524人,发放金额32.8万元;特困供养人员21人,共发放补贴1.9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193人,发放金额0.667万元;孤儿人数3人,发放补贴0.384万元;高龄补贴44人,发放金额0.242万元。入学情况,幼儿入学人数37人,小学入学283人,初中入学83人,高中入学52人,大学入学60人。医疗保障方面,脱贫户医保报销人数630人,其中基本医疗报销43.89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0.51万元,医疗救助报销9.99万元,监测户医保报销人数1人,基本医疗报销109元。

(三)安置区社区管理与服务情况。紧紧围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两大工程,抓好“稳”字。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目标定位,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宜居家园。通过科学设置机构、网格化管理社区、规范搬迁群众自治、立体化治安防控,实现强基固本,让群众搬进新家后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安置区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为易地扶贫搬迁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设立了“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为搬迁户提供了医保养老保险、低保申领、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党建、居家养老、助残、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卫生室、综治调解等便民服务;设有红白理事会、社区事务公示平台、居民纠纷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警务室,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人居环境情况。深入贯彻维西县关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县美丽乡村、美丽县城的总体要求,以建设最美安置区为重点,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安置区,全面改善安置区人居环境。安置区均有配备完善的公共卫生厕所、垃圾收集点,专门的人员定期清理打扫,收集垃圾,定期清运,设有污水处理设施。

二、巩固成效方面。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效果明显。安置区群众基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基本实现,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大力培育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促进安置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提升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强化后续扶持政策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二是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效果明显。基本实现了“产业就业”“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全覆盖,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人均实现1人稳定就业,安置点实现“四通”,就近就医就学有保障,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部分实现了小康,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提高脱贫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能力效果明显。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拓展了脱贫搬迁群众生存发展空间,加大了安置区各种交流,群众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文化素质得到明显提升,自我发展进一步提高,改变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为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压茬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部署要求,全力巩固我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充分发挥后续扶持工作成效较好安置区示范带动作用,改善发展相对滞后安置区基础重要条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多举措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一)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大力培育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全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按照脱贫后“四不摘”要求,继续加大后续帮扶力度。一是发展乡村产业,巩固搬迁脱贫成果。根据安置点所在地资源禀赋,依托特色优势资源,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带贫益贫机制。二是强化就业帮扶,促进搬迁户持续增收。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扶贫车间,吸纳搬迁贫困劳动力就业,强化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鼓励搬迁贫困群众自主择业创业。

(二)补齐安置点配套设施、公共服务短板。确保搬迁群众和原住居民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积极储备一批“补短板、促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按照安置区实际需求和资金投向要求,完成“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储备、审核、评估工作,完成“补短板、促发展”项目补助申报工作,积极向上争取资金。

(三)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安置社区治理和搬迁群众社会融入。完善安置点基层自治组织、管理体系,狠抓“四美”创建,加快融入新环境,确保搬迁群众平等享有各项民生政策优惠和发展机会,消除融入新环境的社会障碍。结合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指导城市易地搬迁安置区参照《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并提升搬迁社区建设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安置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站或服务窗口,为搬迁群众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引导安置区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方式,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做好房屋配套设施的日常维修维护。推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组织,建立党建引领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落实《“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社区融入、特殊人群关爱、创业就业帮扶、社区人才培育、资源链接等服务。加强安置区警务室规范化建设。

(四)提升完善安置点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后续发展,保障搬迁群众权益。搬迁群众搬迁后享有的政策补贴、合法权益、社会保障权益、支持政策等保持不变。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进一步改善易地搬迁安置点学校办学条件。落实卫生健康领域中央预算投资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医院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巩固“基本医疗有保障”成果,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强化互助养老服务发展,持续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解决农村生活污水等突出问题。

(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复垦地块,宜耕则耕、宜林则林,促进生态修复。统筹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资金,重点向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倾斜。

  

 

          维西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2年7月25日


主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87-8626078 地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雪龙西路行政中心六楼b区
Copyright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