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则
(一) 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保和镇为建立统一、高效、科学、规范的山洪灾害应急、保障和防控体系,保证抗洪抢险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全面提高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山洪灾害危害,避免和减轻山洪、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2、《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云南省〈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
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4、《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云南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5、《维西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7、地方防汛工作方案、预案、山洪灾害防治方案等。
8、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三)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行政区域范围内山洪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本预案是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针对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所预先制定的防御方案、对策和措施,是保和镇实施指挥决策和防御调度、抢险救灾的依据。
(五)预案执行与修订
本预案由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审批,报维西县防汛指挥部门备案。预案有效期一般为3~5年,每隔3~5年修订一次,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及时修订,本预案自批准之日起执行。
二、基本情况
保和镇位于维西县南部,地处碧罗雪山与云岭山脉的过渡带,是澜沧江水系永春河河谷台地,是维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重镇,也是人间仙境“香格里拉”的后花园。全镇辖12个村(社区),15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784户41822人,国土面积352.8平方公里。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多宗教共存的乡镇,有着突出的文化多样性特征。除汉族外,居住有傈僳族、纳西族、白族等11个少数民族。共有林地面积13252.5公顷,其中国有林12326.7公顷,集体林11033.3公顷,森林覆盖率70.75%。
保和镇流域内有电视卫星接收天气预报,一般都能收看,设有卫星地面雨量测报站和气象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区域小气候现象严重,气候变化多端,暴雨在局部地方时有发生,雨多出现在5-10月份,较大暴雨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区域内的洪水由暴雨形式产生,具有陡涨陡落,洪峰高,历时短等特点。地形起伏,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沟壑交错。域内地质构造多土加石,山体构造为风化碎石,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
三、山洪灾害的特点
(一)山洪突发性强,预报、预测、预防难度大
(二)山洪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三)山洪灾害发生的季节性强、频率高、具有周期性特点
(四)一次山洪灾区范围小,但危害大,灾后恢复困难
山洪的突发性致使其危害性、破坏性极强。
(五)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建立了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成立以镇长为第一责任人,以党委政府各副职组成的防御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汛期值班,并按照《防洪法》实施防洪抗洪,抢险救灾职能。
2、加强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各村(社区)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特别是山洪灾害易发区干部群众预防灾害的意识。
3、做好灾害防治预案。做到有计划、有准备的防御洪水袭击,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洪灾的发生扩展,镇水利和国土资源部门制定了洪水、滑坡及泥石流灾害防治预案,并报镇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4、各村(社区)及有关部门建立了速报巡查、应急调查等各项工作制度,汛期镇水利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各灾害易发区进行巡查,并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公布值班电话。各有关部门对本区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各行政村、有关部门对各危害点进行巡查,对发生的灾害迅速到达灾害现场调查灾情,并指导抗灾、救灾、减灾工作。
5、建立了预警预报系统,目前县防汛办在保和镇已经建立了自动雨量站5个,自动水位站1个,简易雨量站32个,简易水位站2个,视频监测站1个。,对各灾害点做好了雨量、水位、水量的监测,对监测、巡查中发现的可能发生的灾害点,及时向政府提供预警预报。要实行汛期山洪灾害情况报告制度。
6、建立了群测群防网络,各灾害隐患点都有人进行监测,并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情况。在山洪灾害较严重的部分地区,重大灾害点设立警示牌。
7、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灾害速报制度,对查出的危险点和隐患点,层层落实防灾预案和群防群测,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8、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山洪灾害防范重点区域、灾害隐患点向社会发布,将流域近期发生的山洪灾害制成录像带或光盘,分发到村、组进行宣传;在山洪灾害易发区立警示牌,灾害隐患点和发生灾害点立警示牌,提高人民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9、“建立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群测、群防、群专结合”是防御山洪灾害的主要措施。山洪灾害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前兆性。对重要灾害点实行专人观测与群测相结合的办法,在灾害点做好降雨、地表位移,地表裂缝变形,地下水位,水量变化,沟谷地表水量变化以及动物的异常变化等内容的观测,以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制定避险方案,其内容有建立防御区领导机构和责任人,划定危险区域及范围,通信联系,报警信号、避险路线和地点。
10、组建防汛抢险队伍。组建防汛机动抢险队,各村、责任单位都分别组建了应急抢险队伍。
(六)存在问题
1、主要河流均无雨量观测设施。上游降水无法观测,主要河流无水文站,无法掌握河道水性。
2、通汛设施差,严重影响信息传递和及时救灾。
3、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有待加强。大部分群众对山洪的危害性还认识不清,不够重视,汛期降雨期间警惕性不高,对房前屋后的山体没有进行定期检查,对汛期期间的天气变化关注不够等。
4、测报预警设施分布量小,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比较单一、落后。
5、防灾工程措施设施简陋、设防标准低。各种防灾基础设施脆弱,河道的防洪减灾能力仍然不高。
6、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不合理的生活生产开发活动,导致本镇局部地区经常发生滑坡,这些滑坡量大面广,涉及人口多,治理难度大。
四、危险区、安全区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危险区是指受山洪灾害威胁的区域,一旦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将直接造成区域内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的破坏。安全区是指不受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安全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区域。安全区是危险区人员的避灾场所。安全区一般应选在地势较高、平坦或坡度平缓的地方,避开河道、沟口、陡坡、低洼地带。划分原则:
1、对处于历史洪水线及各溪河1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河谷、沟口、河滩、易损堤段范围以及陡坡下、低洼处、不稳定山体下的村庄所在区域划入危险区:
(1)已明显变形、裂缝可能产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受严重威胁的区域。
(2)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向坡,坡度大于岩层倾角,且岩层倾角大于30度的陡坡,可能产生滑坡影响的区域。
(3)处于各溪河十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的区域。
二是在危险区以外,能避开山洪、泥石流、滑坡威胁,地质结构比较稳定,可作为临时避灾地点的区域划为安全区。
2、山洪、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危险区
保和镇山洪、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保和镇、拉河柱、高泉、罗马、拉日、腊八底、永春、兰永8个村,该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岩石风化较强烈。在强降雨或地震过程中,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本区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隐患点共有26处,受威胁对象主要为村庄、道路和农田等。
3、“两区”的基本情况
保和镇山洪、泥石流、滑坡为主的危险区主要分布在保和镇、拉河柱、高泉、罗马、拉日、腊八底、永春、兰永8个村,25个村民小组,涉及1844户,8287人。
保和镇白鹤山社区、南路社区、十字社区、保和村危险区龙抓箐组至永春村二道河沿河两岸、头道河沿河两岸、瓦窑村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涉及710户3905人,安全区,维西一中、各村活动中心地;拉河柱村危险区小马厂、别哈施地、花园箐上下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点涉及104户503人,安全区,周家梁子、活动中心地及村组周边地势高平地带;高泉村危险区白马吉、术片、香春箐、河东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226户823人,安全区,大坪子、失可明、学校、活动中心;罗马村危险区那米、阿纳比、罗马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58户222人,安全区,村组周边地势高平地带;拉日村危险区四州底、克施科拉日罗马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89户339人,安全区,学校、阿米左、借山处;腊八底村危险区念咱、哈独哭、拉多各、白岩子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191户853人,安全区,村组周边地势高平地带;永春村危险区本村、白帕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262户827人,安全区,白鹤山社区、白帕活动中心;兰永村危险区城新厂、杂木迪、章子口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点涉及204户815人,安全区,村组周边地势高平地带。
五、组织指挥体系
(一)组织机构
为了建立保和镇防汛快速反应机制切实贯彻州县有关防汛文件精神,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组织和领导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和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大纲的规定,成立保和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二)分工与职责
1、分工: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领导和组织本区域内山洪灾害防御群测群防工作,各村(社区)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实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2、工作职责
(1)行政首长主要职责: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负责本辖区内山洪灾害防御的实施和指挥调度工作。
(2)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主要职责:在指挥长的统一领导下,负责本辖区内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3)各工作小组主要职责
●监测组:负责监测辖区雨量站、气象站等的雨量,水利工程、危险区及溪沟水位,泥石流沟、滑坡点的位移等信息。
●信息组:负责对区防汛指挥部、气象、水文等部门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掌握暴雨洪水预报、降雨、泥石流、滑坡、水利工程险情等信息,及时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转移组:负责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及预警通知,做好受威胁群众按预定的路线和地点转移的组织工作,负责转移任务的责任人要一个不漏地动员到户到人,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调度组:负责水利工程的调度运用,抢险人员的调配,调度并管理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负责善后补偿与处理等。
●保障组:负责了解、收集山洪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派员到灾区实地查灾核灾,汇总、上报灾情数据;做好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包括急需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等;指导和帮助灾区开展生产自救和恢复重要基础设施;负责救灾应急资金的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工作,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物的使用、发放和信贷工作;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抢救、治疗和转运伤病员,实施灾区疫情监测,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听从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命令,进行有序的抢险救援工作。
●信号发送组:在获得险情监测信息或接到紧急避灾转移命令后,立即按预定信号组织发布报警信号。
六、监测、通信及预警
(一)监测
1、 监测系统的设立
(1)自动监测系统:全镇目前共有自动雨量站5个,分别在(腊八底站、高泉站、小马场站、龙爪箐站、獐子口站),自动雨量水位站1个(本村大桥站),视频监测站1个(二道河视频监测站)。
(2)简易监测预警系统:全镇目前在8个村设有简易雨量站32个,简易水位站2个(本村大桥、二道河站)。
2、 监测内容
(1)雨量监测:雨量观测员负责通过本村雨量站收集雨量信息。观测员在大雨天气条件下每1小时观测一次,暴雨天气30分钟观测一次,并及时将观测数据上报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小组,各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小组负责向镇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上报。
(2)水位监测:水位观测员负责通过本村水位站收集水位信息,当降雨量达到50毫米或发生暴雨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河道水位接近准备转移预警线时,每10分钟向村工作组报告一次水位情况,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小组负责向镇山洪灾害防御办公室上报。
(3)危险部位观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水库、坝塘、地质灾害易发点、河道险工险段、桥梁、危险区域分布区等防汛重点部位的危险部位,巡查员加强对危险部位的巡逻看守,当降雨量达到30毫米或出现大雨、暴雨天气, 24小时巡逻看守,每1个小时向村工作组报告一次巡查情况,出现紧急险情向村工作组报告并立即向上一级山洪灾害指挥机构汇报,迅速组织人员转移或撤离到安全地区。
3、监测要求: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突出时效性和准确性,采用自动监测和简易监测相结合的手段,获取实时可靠的监测数据,并及时将结果上报各级指挥部门。监测系统以群测群防为主,专业监测为辅。
(二) 通信
1、 通信方式的选择
原则:实用、可靠、先进。
2、通信方式
(1)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采用GSM/GPRS通信传输信息,简易监测站点采用电话、人工传输信息。
(2)山洪灾害预警发布的通信方式由电话、手机短信、无线语音广播、手摇报警器、铜锣、高音口哨等组成。多种通信方式各自相对独立并互为补充,确保预警和指挥调度信息及时通知到各级部门和危险区群众。
3、预报、预警
(1)预报内容:气象预报、溪河洪水预报、水库水位预报、泥石流和滑坡预报。由信息组收集气象部门信息、溪河洪水信息、水库水位信息、泥石流和滑坡信息并发布。
(2)预警内容: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4、预警启用时机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并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当降雨量达到相应等级雨量值时,降雨仍在持续,应发布预警信息;
(2)当水位达到相应等级值,且仍在上涨,应发布预警信息。若可能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3)当出现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征兆时,应发布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信息。
(4)坝塘及水库出现重大险情时应立即发布预警信息。
(5)预警发布及程序
根据调查、监测、分析,按临界雨量、水位、山洪灾害征兆等,及时发布警报。各地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预警程序和启用条件。
七、转移安置
(一)转移安置原则: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后一般人员,先低洼处后较高处人员的原则,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二) 转移安置路线:转移安置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
(三)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事先拟定好转移路线,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确定新的转移线路。转移路线宜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河道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河道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
(四) 转移安置方式:安置地点一般因地制宜地采取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帐篷等。搭篷地点应选择在安全区内。
(五)制定特殊情况应急措施:转移安置过程中出现交通、通讯中断等特殊情况时,灾区各村组应各自为战、不等不靠,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由村干部分头入户通知易发灾害点村民,尤其是夜间可能发生相关灾害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借助无线广播、铜锣、哨子等设备引导转移人员到安置地点。在制定的转移路线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应选择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到就近较高地点。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八、 抢险救灾
(一) 抢险救灾准备
1、镇防汛指挥部培训干部、群众普及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
2、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抢险救灾服从县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统一指挥。紧急救援人员主要由应急抢险队员、受灾地区的干部职工、当地群众和其他自愿人员组成。配合做好救灾物资调拨、受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调度、伤病员抢救,以及灾区防疫工作。镇内设的监测、预警、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等工作小组和应急抢险队应协调工作、形成合力。
3、救灾物资准备:积极配合县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做好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等抢险救灾的物资准备。积极配合县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做好所有抢险救灾物资、车辆等的调度管理及善后补偿与处理工作。
(二) 抢险、救灾
一旦发生险情,村、组负责人应及时向上一级防汛指挥部报告,应急抢险队立即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同时,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下设的监测、信息、转移、调度、保障组和应急抢险队在镇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工作、形成合力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尽量减少损失。对可能造成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同时按照指挥部的指令将其附近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发生灾情,抢险队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九、保障措施
(一)汛前检查
汛前,对所辖区域所有的度汛工程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采取群测群防的方式,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做到有险必查、有险必纠、有险必报。
(二)宣传教育及演练
1、利用会议、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意识。
2、在交通要道口及隐患处设立警示牌。
3、组织对相关责任人、预警人员、抢险队员等进行培训,掌握山洪灾害防御基本技能。
4、镇村要组织群众进行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地点。
(三) 纪律
为及时、有效地实施预案,各村(社区)“三委”及相关部门要做到: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层层落实责任,一级抓一级,确保灾民转移安置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2、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3、水、雨情报告要及时,有险要速报,会商要及时,指挥要果断。
4、暴雨天气,镇主要领导及包村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5、严格执行病险水库塘堰控制蓄水,一天一巡坝,大雨、暴雨天气24小时巡查制度。
6、监测、信息组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此山洪灾害防汛应急预案中如出现人事变动,原则上由接替担任相应职务的人员及分管相应工作人员自行递补,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