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天气影响,我乡受到较为严重的汛情冲击,辖区多地遭受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道路损毁、路基下沉、部分群众房屋及农田受损等情况较为突出,给沿江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困难和威胁。面对汛期灾情,在乡党委、政府的统筹调度下,干部职工和受灾群众互帮互助、携手同行,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和生产自救,以实际行动诠释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深厚情谊,携手防汛、共渡难关成为全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和有力印证。
党员队伍带头冲锋。面对严峻灾情,乡党委、政府及各村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各基层党组织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抢险救灾和防汛减灾工作。在受灾严重的村组,由不同民族青壮年组成的“党员先锋队”迅速集结,大家自带铁锹、锄头,顶着风雨,肩扛手抬,清除泥土、填平路基、疏通边沟。用最快的速度抢通了受阻的主干便道、疏通了受阻河道,保障了救援物资及时送达和过往人员通行安全。
志愿服务汇聚合力。由各族群众、妇女同胞、基层网格员、社工人员等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有的积极担任“翻译员”和“宣传员”,及时共享雨情预警、道路信息、救援电话等,确保信息传递“无死角”;有的冒雨协助抢修供水管道、运送应急物资;还有的给救灾队伍送上热腾腾的饭菜,为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一对一”帮扶,确保救助帮扶“无遗漏”。
此次汛情是一次严峻考验,但更成为凝聚我乡各族群众、升华民族情感的生动课堂。经过实践与历练,全乡上下在思想认识、工作实践等方面呈现出积极变化。
“风雨同舟”的共同体认识更加牢固。面对共同的自然灾害,辖区群众深刻认识到彼此命运相连、休戚与共,自发将“小家”融入“大家”,将“本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在并肩战斗中强化了“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手足相亲”的团结纽带更加紧密。在泥泞的道路上、在受损的田野间,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群众伸出援手、传递温暖,在患难与共中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根基,展现出对共同家园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担当。
“共建家园”的行动自觉更加强烈。在恢复生产、修复道路的过程中,各族群众展现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协作意识。无论是分享资源、出工出力,还是贡献智慧、提供技能,都体现了共同守护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一致行动。
“风雨同舟”。在乡村道路和活动场所,处处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宣传标语和主题版画,不仅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友爱的精神力量在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传递。
各族干部群众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空前团结与强大合力,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真实、最有力的体现,为我们奋进新征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下一步,乡党委、政府将继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全过程,用实际行动体现责任与担当,奋力凝聚民族团结、手足情深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