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路乡佳禾村,村民蜂玉华见人就伸出大拇指说:“小尤队长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是我们村的大好人!当年,蜂小燕考入丽江中等专业学校时,我岳父叶咱扒已80高龄,同时还双目失明。我要照顾老人和打理家中牲口和木香,家中没有人去送小燕外出上学。得知情况后,小尤队长驾驶自己的车送小燕到丽江中等专业学校报到就学。”
尤友俊,男,33 岁,维西县移动公司网络部职工,于2018年3月下派至今担任中路乡佳禾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工作队长、第一书记。驻村五年来,尤友俊“大恩人、大好人”的故事传遍了沧江两岸,温润了百姓的心。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苦才是人生,干才有出路!我的价值体现在群众的笑颜上!”秉持着座右铭,尤友俊为“大我”舍“小我”,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铭刻在老百姓心上!他连续四年被评为乡级优秀驻村工作队员;两次被评为县级优秀驻村工作队员;2023年被评为迪庆州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为“大我”舍“小我”
“小尤队长把我家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为了帮助我们摘掉贫困帽子,他父亲在昆明住院都没有去照顾.....如今,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小尤队长的父亲却与世长辞了。”和学贤的话表达了佳禾村各族群众的心声。
“选择往往是痛苦的。”尤友俊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驻村的第二年,父亲就患了重病,查出胆管癌晚期,在昆明住院治疗,作为儿子,我有责任守候在父亲的病榻前。但是,作为佳禾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我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全村群众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我不能舍‘大我’而顾‘小我’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于家庭生活中的“失职”,尤友俊心中很疼。驻村以来,尤友俊为了工作,父母病了没有尽到儿子的职责。考勤记录显示:驻村以来,尤友俊休假时间很少,从父亲查出胆管癌晚期直至去世,他都没能长时间陪伴在父亲身边。“面对自己对家人是‘失责’,我的心很痛,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家人理解我、支持我,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从佳禾村群众的笑颜里体会到了奋斗者的人生价值!”
佳禾村摘掉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帽子后,不少群众担心他们的尤队长会“按时撤退”。“我继续留在佳禾村跟大家共同团结奋斗!”村里召开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那天,尤友俊的一番话温暖了佳禾村群众的心......
情到深处自芳菲
“我从尤队长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看到了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我要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和学贤逢人就说。
和学贤是板栗园组的脱贫户,独居户。精准扶贫以前,他因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长期饮酒、无所事事,破罐子破摔。有人说:“要想和学贤能脱贫除非石头开花马生角!”
心病还需“心药”医。尤友俊成了和学贤家的常客,久而久之成了老朋友。尤友俊在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与和学贤思想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支部党员开展帮扶行动,为其改造了住房、庭院、入户道路,并给他安排了保洁员岗位。
村里人都说:“现在和以前的和学贤冰火两重天,他不仅能当好保洁员,还发展起来养鸡业,庭院干干净净,个人卫生也干干净净。我们都要向他学习了!”
驻村以来,尤友俊用双脚走遍村里的每一户人家,主动与党员群众拉家常,了解掌握贫困群众贫困原因,听取群众意见,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现在的他,已经成为佳禾村的“百事通”,对每一户群众的家庭情况都能够随口说来。同时,他全心全意帮助困难老党员、孤寡老人、贫困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小事、麻烦事、困难事。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有人问我:你们家过上好日子靠什么?我的回答是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技术;三靠勤劳!是工作队和村两委送给我们政策和致富本领。为了帮助我们转变观念,学习致富本领,尤队长10余次来到我们家讲政策,为我们推荐就业岗位!”傈僳族汉子余海华在“三讲三评”会上的话表达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余海华是高的咱组脱贫户,通过参加就业培训,转变了观念,与爱人兰义妹走出山门,到外省务工, 走上致富路。
驻村以来尤友俊主动牵头开展每一年的防止返贫动态管理工作、脱贫户、监测户,季度收入、月收入,对国办、省办系统极其熟练,在与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佳禾村2022年人均收入达17272.97元。尤友俊发动群众外出务工636人,扶持脱贫对象与监测对象享受生猪养殖200余头,帮助6名贫困在校大学生、5名因病刚性支出较大的监测对象申请返贫保险。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谋思路,推动实施了佳禾村屠宰场、生态农贸市场建设,每年集体经济收益达9.6万元。宣传动员监测对象申请小额信贷99万元,用于发展种养殖产业。每年对接协调维西移动党支部与佳禾村党总支开展党建联建和乡村振兴联席会议2至4场次,动员干部职工消费扶贫累计5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