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5718530740/202501071
文  号
来 源
县人社局
公开日期
2025-07-18
文旅融合赋能 技艺传承促增收——维西县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在保和镇永宁社区康恩家园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8 09:09     浏览次数:55    站群推送   
字体:[ ]
打印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是展现民族特色的亮丽名片。在多民族聚居的维西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传承民族文化、赋能文旅产业、带动群众增收,2025年7月9日至14日,由维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大理市学源职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承办的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在保和镇永宁社区康恩家园成功举办,为当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精准施策:破解传承困境回应产业需求

维西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傈僳族的绚丽彩衣、纳西族的东巴纹样、藏族的古朴服饰等,共同构成了璀璨的民族服饰文化图谱。然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让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而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对民族特色产品需求日益迫切。

“既要守住老手艺,也要让老手艺能赚钱。”维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表示,此次培训正是瞄准这一痛点,邀请两位老师搭配教学,朱春华作为维西县非遗传承人结合维西本地服饰、刺绣特色进行实操教学,郎吉琼作为高级缝纫工教师,教授服装制版、服饰裁剪等内容。培训面向当地居民、文旅从业者及创业意向者精准发力,既破解了传统工艺传承断代的难题,又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与产品支撑。

图片1.png匠心教学:理论筑基实践赋能

培训课堂上,既有“沉浸式”文化熏陶,也有“手把手”技艺传授。讲师们系统讲解了傈僳族花腊裱工艺的历史、纳西族服饰与东巴文化的关联、各民族服饰色彩图腾的寓意,让学员们从文化根源理解传统服饰的价值。

实践环节中,从缝纫机使用、面料特性认知,到傈僳族刺绣的一针一线、纳西族服饰的版型剪裁,讲师们全程示范指导。“原本以为刺绣很难,跟着老师练了两天,居然能绣出简单的羊角纹了!”傈僳族学员拿着自己的作品,脸上满是成就感。

分组教学更是精准对接需求——傈僳族服饰组专攻蜡染与刺绣,纳西族服饰组侧重传统版型复原,学员们在互助互学中快速提升,最终人均独立完成2件融合民族特色与现代审美的服饰单品。

图片2.png

多维成效: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增收

结业考核中,46名学员全部过关,优秀率达9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培训激活了“文化+产业”的多重价值:

技艺传承有了新载体:学员们不仅熟练掌握缝纫、制版、刺绣等技艺,更能精准解读服饰纹样的文化密码,成为民族文化的“活载体”。学员们计划组建“民族服饰宣讲队”,在景区向游客讲述服饰背后的族群故事。

文旅经济增添了新动能:定制化民族服饰、非遗体验工坊等新业态已被纳入当地旅游线路,预计将带动饰品加工、服饰租赁等产业链发展,延长游客消费链条。

就业增收拓了新渠道:培训后,将推荐学员至当地文旅企业从事服饰制作与销售企业,其余学员正筹备可以帮扶个体服饰制作工坊。“靠这门手艺,以后既能在家门口赚钱,又能把老祖宗的东西传下去,太值了!”培训学员说。

未来,维西县将继续依托此类培训,让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在传承中创新,为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主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87-8626078 地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雪龙西路行政中心六楼b区
Copyright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